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集团资讯 |  行业动态 | 新闻详细

集团新闻 行业动态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第八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交流会即将开幕

时间:2017.08.07 字号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拟定 2017年8月11日-13日于湖北省武汉市举办“第八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交流会,同期召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换届会。

  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混凝土同行和专家的支持下,目前已收到论文70余篇。本次会议论文的全文提交时间截止到7月15日,欢迎尚未提交论文的专家踊跃投稿。

  本次学术交流会继续坚持“包容综合、先导前瞻、学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办会特色,致力于为行业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汇聚信息、资源、人脉和行业正能量。同时,继续密切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将高性能混凝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一、部分学术交流报告


二、会议时间、地点及费用

 

  会议时间:2017年8月11日~8月13日。8月11日全天报到,11晚上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换届会,12日~13日两个全天会议交流。

  会议地点:中南花园酒店(★★★★)

  酒店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558号(前台电话:027-67817688)

  会 务 费:1600元/人(含会务费、专家费、餐费、资料费等)。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说明:

  ①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务费为1400元/人;

      ②在校学生(凭学生证),会务费为1200元/人。

三、会议组织机构

顾问委员会

韩素芳、冯乃谦、闻德荣、谭洪光、廉慧珍、覃维祖、阎培渝、崔庆怡、陈爱芝、周  群、倪  清

组织委员会

冷发光、路来军、王    玲、谢永江、黄政宇、惠云玲、刘加平、王  军、王少江、袁向前、郭飞鸿、杨力荔、

周永祥、侯维红、刘数华、张良奇、韦庆东、王永海、纪宪坤、谢小元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名)

丁 铸、于 明、于 涛、及 刚、马永胜、马雪英、马敏超、王 元、王少江、王文明、王永海、王成启、

王先芬、王 冲、王安岭、王 军、王利凤、王明堂、王 欣、王宝民、王 玲、王宪钦、王振地、王 赶、

王桂玲、王 涛、王海龙、王章夫、王 晶、王 智、王新刚、王新军、王稷良、韦庆东、毛 杰、仇心金、

仇金辉、计海霞、巴明芳、龙广成、田正宏、田冠飞、冉志伟、冯乃谦、朱广祥、任增茂、向安乐、刘 川、

刘加平、刘亚柱、刘志武、刘志杰、刘松柏、刘佳庆、刘胜军、刘 晓、刘娟红、刘 晨、刘数华、刘 霞、

江 涛、孙飞鹏、孙爱东、纪宪坤、杜守明、杜 雷、李文平、李志坤、李佑均、李固华、李俊文、李彦昌、

李海卿、李帼英、李章建、李 锋、李 翔、李路明、李德兵、杨力荔、杨文科、杨世华、杨医博、杨利民、

杨根宏、杨家华、吴文卿、吴志刚、吴波玲、吴 浩、吴德龙、何晓慧、余成行、余尧天、余丽武、余 斌、

冷发光、沈卫国、沈平邦、沈必文、宋少民、宋军伟、宋 笑、张大康、张今阳、张文亮、张 伟、张秀芳、

张良奇、张国梁、张 禹、张哲明、张 峰、张爱萍、张 涛、张涛(京)、张 锋、张慧敏、陆士强、陈 兵、

陈社生、陈杰滔、陈昌礼、陈爱芝、陈理达、陈喜旺、陈 潇、武铁明、苗向阳、杭美艳、欧国雄、尚建丽、

罗作球、罗居刚、朋改非、周永祥、周岳年、周春圣、周 敏、周 群、郑 继、宗兆博、孟云芳、孟 刚、

孟国民、封孝信、赵占山、赵海涛、胡亚平、胡晓曼、胡新锋、胡耀洲、段遵莉、侯东序、侯维红、侯翠云、

侯翠敏、俞海勇、俞家欢、施 旗、闻宝联、闻德荣、姜 博、姚德正、贺行洋、袁向前、袁继雄、耿长圣、

耿加会、耿晓滨、聂法智、夏京亮、钱 伟、倪 清、徐 欣、翁智财、高芳胜、高金枝、高绪福、郭小华、

郭飞鸿、郭 杰、唐 兵、唐维前、黄冬辉、黄直久、黄政宇、黄智山、曹擎宇、崔庆怡、麻建锁、康立中、

阎培渝、梁丽敏、梁 俊、隋宝龙、彭建和、葛兆庆、董金林、董彩霞、蒋雪琴、韩建国、韩素芳、韩 越、

戟文占、惠云玲、覃维祖、温丽萍、谢小元、谢开嫣、谢永江、蓝九元、雷 瑜、路来军、廉慧珍、蔡亚宁、

谭洪光、潘亚宏、薛 艳

会议秘书处

周永祥、王永海、张大朋、韦庆东、谢小元、高  超、王祖琦、王  颖

四、报名方法及联系方式

1. 报名方式:

  E-mail报名:请将本通知后面的报名表通过E-mail发送到会议秘书处:sacconcrete@126.com

  邮寄或传真报名:填写好本通知后面的报名表,邮寄或传真到会议秘书处 张大朋 收

2. 联系方式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楼C座18层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

  网    址:http://www.cabr-concrete.com/(会议通知和会后资料下载)

  联系人及电话:  

       王祖琦(010-64517511,13910685534)

  高    超(010-64517275,18810644856)

  王永海(010-64517511,15201580801)

  张大朋(010-64517438,15801341828)

  传    真:010-8427 6512 (接收报名回执表等)

  电子邮箱:sacconcrete@126.com (接收报名回执表、论文全文等)

  Q     Q:2546393525(会议会务咨询)

  由于会期正值当地会议高峰期,住房紧张,请参会代表务必于 7月30日前 通过E-mail、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与会议秘书处预定房间,并请注明合住或单住。若不提前预定,届时将不能保证住房条件。

五、协办与广告征集

  欢迎相关单位和企业共同协办本次会议,欢迎各单位在会场进行产品展示或技术宣传,具体事宜请与会议秘书处联系。


 


附件一:部分发言专家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砂石协会  胡幼奕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专业,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现任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砂石协会会长等。从事砂石骨料行业的标准、规范、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工业化和绿色发展等研究,制定我国砂石骨料及其破碎装备以及尾矿、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等发展规划、行业政策、国家标准等。撰写了多部专著,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  阎培渝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主任委员;《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研究领域集中于水泥基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水泥石微结构的形成、演变及对其宏观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特种水泥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工程应用;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冷发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工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长期致力于高性能混凝土及耐久性研究、混凝土标准化工作。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材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材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办公室主任兼材料及生产专业组组长等。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刘加平(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博士、研究员、东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 973 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等重大课题30余项,在混凝土流动性改善、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成果解决了国内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部分成果被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采纳、借鉴。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谢永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工作,担任工程材料事业部主任。长期从事工程材料、混凝土制品以及工程检验技术的开发研究,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技术、混凝土制品工艺技术、混凝土结构病害修补与加固技术以及新型工程材料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院所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局级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他奖励30余项,相关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中获得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北京建筑大学  宋少民

教授,材料学科负责人。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高品质骨料、新型掺和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发表论文100余篇。2011年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等学术著作三部。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机制砂与石粉等领域具有行业影响力。

北京交通大学   朋改非

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同济、清华和香港理工大学。从1987 年起从事建筑材料的耐久性、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1篇,在SCI中共计被引用320次(其中他引253次)。曾主持完成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关于含粗骨料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  郝挺宇

博士、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主持了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成果应用广泛:曾负责京沪高速铁路南段(徐州-上海段)、连霍高速郑洛段改扩建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及外加剂的技术咨询工作;在结构病害诊治方面,先后负责30 余项铁路桥梁、工业厂房、大型体育场馆、地铁隧道、核电站安全壳等重要建、构筑物的检测鉴定及病害原因分析,并提供科学的治理方案。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李昕成    

剑桥大学博士、建筑材料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材料、施工应用技术研究和质量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混凝土技术研究、生产和施工质量控制经验。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参编国家标准2部,主编地方标准5部,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周永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总工、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秘书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混凝土技术及标准化研究。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5项,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近16项。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

武汉大学  刘数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青年学者,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理事、大体积混凝土应用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从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水泥与混凝土化学、混凝土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标准2部、手册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30余篇。

为海集团  杨根宏

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委会委员。深圳百名行业领军人物、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劳模、中国混凝土行业优秀企业。主要从事各种性能混凝土“绿色原材料、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 “环保砂浆及生态混凝土智能服务站”填补了全球该领域的空白,建筑垃圾“五位一体”、余泥渣土“六位一体”处理技术均为国内相关行业的领先技术。已参与或主持过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多项,获各种专利60多项,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  杨文科

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民航科研基地副总经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混凝土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专著《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在混凝土界引起较大反响,springer集团2014年出版了英文版,三年来该书中文版在国内重印六次,英文版重印二次。

鑫统领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张大康

高级工程师,鑫统领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鑫统领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水泥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水泥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水泥》、《混凝土世界》杂志编委。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篇。编写、审查多个国家和行业标准。参加编写5部学术专著。

重庆大学 王冲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建材系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重庆市混凝土协会专家组成员。从事建筑材料的科研、教学与质量检测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泥混凝土材料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重庆市科委项目、及与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研究,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30余篇,获权发明专利4项,参与编写行业及地方标准多部。

北京市政路桥集团 李彦昌

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政路桥集团高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主要从事水泥制品和预拌混凝土技术质量工作,曾经负责国家体育场A区、奥运场馆地下通道、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美国大使馆新馆等工程混凝土设计和生产供应,以及东西长安街改造工程快硬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研制与应用。参加过多部有关预拌混凝土的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规范的编写,撰写了数部有关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专著,发表过论文数十篇。

新疆巴州检测中心  王文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委员会委员、新疆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在西气东输、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国电察汗乌苏水电站、库尔勒机场等国家重点建筑、公路、水利建设中"诊断"工程质量;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审查;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课题研究10余项,2项国际领先,4项国内先进;获全国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专利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优秀论文奖3项。先后荣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十大杰出青年、五四青年奖章、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多项荣誉。

大连理工大学  王宝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副部长、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土木水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大连市领军后备人才。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教育分会理事,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部华夏科技奖励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译著3部,参编国家、省级标准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

北京科技大学 刘娟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理事,中国砂石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现代混凝土技术、固体废弃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等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150余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固体废弃物与低碳混凝土》等。主要科研成果应用于北京市奥运工程与地铁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广东省道路桥梁工程;新疆、宁夏等自治区重点工程;大唐国际发电有限公司粉煤灰品质提升等方面。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 丁建彤

清华建材所7年。南京水科院材料结构所12年,其间锦屏建管局借调1年、瑞迪高新公司总工1年。2016年调入水电七局。负责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白鹤滩水电站和中电投五家渠电厂、神华国华寿光电厂、深圳地铁11号线等大型工程关于混凝土温度裂缝、碱骨料反应、抗冲磨性能、耐盐碱腐蚀、湿喷工艺的科研课题10项。研发抗冲磨剂、喷射混凝土纳米材料等8种产品,用于河口村水库、大岗山和鲁地拉水电站、麻昭高速公路、成都地铁等大型工程。

河海大学 田正宏

教授,水工结构与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博士生导师,任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委会排渗加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防渗排水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首届施工技术理事会理事。从事土木水利施工新技术与新材料研究,负责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获江苏省优秀发明专利奖1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二奖2项等;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 3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编部省行业规范2部,授权发明专利1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长期致力于混凝土施工质量过程学和工艺可视化精细控制技术开发与理论研究应用。

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侯维红

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硕士,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总工,兼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CCPA)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CPA预拌混凝土协会、CCPA膨胀与预应力混凝土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侯维红总工长期致力于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和耐久性能提升技术研究,指导项目“FQY高性能膨胀剂”、“镁质高性能混凝土抗裂剂”、“SY-HG海港混凝土抗蚀增强剂”、“水化热抑制剂”获湖北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带领项目组完成的“双膨胀源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剂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获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带领项目组完成的“FQY补偿收缩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荣获“雷诺清水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技术革新奖三等奖;负责的项目“回转窑轻烧氧化镁混凝土抗裂剂及应用技术”和“混凝土结构温控防裂技术”被列入2017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各类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军工、水利、核电、铁路、装配式、民建领域的各大工程项目中。

 

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  罗作球
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外加剂、大体积混凝土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分会专家,天津工业大学兼职教师。曾负责天津117大厦的混凝土设计和生产供应,具有丰富的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技术研究、生产和施工质量控制经验。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其中三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工法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项,论文30余篇,参与及编写多部行业及地方标准。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   俞海勇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建科检验副总经理,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材检测技术、绿色及低碳建材评价、建筑材料产品认证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曾负责外海大桥、轨道交通等大型工程的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中大型技术咨询服务项目20余项,编制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3项,编制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取专利授权7项。 

 

 

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  张良奇

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德通创始人,许昌市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养护与管理分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万里路桥集团产品总架构师,德通振动搅拌研究院院长。

 

 

武汉理工大学 丁庆军

工学博士,产学研首席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水泥化学及物化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膨胀混凝土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沥青混凝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微结构形成与演变的研究;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钢箱梁桥面铺装材料与结构设计;特种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技术。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各类省部级科研课题共计20余项,承担工程技术开发应用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1项,国家软件著作权授权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70余篇,著作1部。

 

青岛理工大学 李秋义

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固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新型建材与制品专家委员会专家,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混凝土),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海洋环境混凝土材料),山东省混凝土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4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生骨料品质控制及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研究”和“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结构与性能损伤机理及强化技术研究”2项;出版了《再生混凝土骨料》、《再生混凝土性能与应用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和《绿色混凝土技术》等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十余部;获得教育部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5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6项,被评为国家“十五”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已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发表论文100余篇。

北京慧同科技有限公司  卫生  

高级工程师。哈工大硅酸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中科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曾在北京市建材科研院任工程师,北京金钻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慧同科技有限公司咨询顾问。曾从事新型建材产品开发研究,所研究成果《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获北京市科技起步三等奖,参编北京市地方标准《粉刷石膏聚苯板外墙内保温系统》和图书《石膏建筑材料》,在各类建材期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近16年研究方向为混凝土行业与质检行业信息化与互联网+,致力于商混、质检行业与企业信息化应用及“互联网+商混”模式创新,主要从事混凝土和质检机构的信息化产品研发与推广工作,所主持研发的《商混企业ERP系统》在国内得到数百家客户应用。



附件三 : 交通路线图


1、武昌火车站

  距离酒店约2.8公里,在武昌火车站乘坐518路(或593,538,59,564)在丁字桥站下车步行可到达酒店。打车约10分钟,费用大约10元。

2、汉口火车站

  距离酒店约14.8公里,在汉口火车站乘坐536路(或519),在丁字桥站下车步行可到达酒店。打车约10分钟,费用大约10元。打车约30分钟,费用大约35元。

3、武汉火车站

  距离酒店约17.9公里,在武汉火车站乘坐540路在丁字桥路站下车步行可到达酒店。打车约30分钟,费用大约35元。

4、天河机场

  距离酒店约35公里,在天河机场乘坐机场大巴武昌线在傅家坡长途客运站下车步行可到达酒店。打车约45分钟,费用大约80元。

 

附件下载:

一、会议通知

二、报名回执表及交通路线图

三、论文模板